山西省发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摘要
重要解读
“十三五”发展成果
“十三五”以来,山西省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快于规上工业3.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产业主营收入突破千亿,信创、大数据、半导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成长迅速,光伏、光机电、煤机智能制造等产业提质拓面、增势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4.9%。
截止2020年,山西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0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家。共建成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14户,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数达到5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188家,比“十二五”末增长近3.5倍。
“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4%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万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28%,力争打造5个收入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6件,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新建1个国家超算中心、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建3-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到2025年,“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0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户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左右,高科技领军企业达到100家。
重点领域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兴服务业、未来产业等九个重点领域,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
重点工程
(一)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推动创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百亿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集群、新型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专业化品质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集群等。
2、推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发挥排头兵作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实施千亿产业、全产业链、高成长性、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合成生物、光伏、现代服务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信创产业、新材料、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筛选一批产业规模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链长制”,重点打造先进轨道交通、煤机智能制造、通用航空、半导体、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大数据和信创、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
(二)实施企业主体倍增工程
1、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中筛选一批优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创新型领军企业计划。实施制造业扩规行动,对符合条件的链主型制造业企业、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2、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源头培育,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夯实上规企业基础。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适当提高对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资助标准,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措施,打造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成长性领军企业。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学科建设,部署建设一批省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构建“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创新体系。
2、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来晋设立分支机构,做优做强山西省-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等新型科技创新平台。
(四)实施产城融合示范工程
坚持“产城融合,集聚发展,专业分区,宜业宜居”原则,加快新兴战略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繁荣城镇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促进产业生态综合体形成,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五)实施应用场景营造工程
围绕5G、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支持具备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推广应用方式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深入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强化“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建设,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六)实施公共服务支撑工程
1、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强化研发设计、计量测试、标准认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创新转化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打造集技术转移、产业加速、孵化转化等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
2、探索建立标准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机制,支持优势企业承担国际、国内标准技术组织工作,推动自主创新成果标准化。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标准创建工作的引导,实施与国际、国家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活动,支持山西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集群聚焦新兴应用开展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进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