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开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

摘要
重要解读
一、主要目标
1、质量变革迈上新台阶。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以上,新增“浙江制造”标准20项,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20家,规上制造业R&D经费相当于营业收入比重突破2.5%,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学研用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2、效率变革实现新突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50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240万元,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3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4%以上。
3、动力变革焕发新空间。力争制造业(含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三年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0个;实施10项填补空白的核心技术重大成果;全区淘汰落后及整治提升企业200家以上,未来3年内有机更新工业用地6000亩。
二、主要任务
1、实施低效整治攻坚行动
(1)全力推动有机更新。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创新“3+N”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模式,有力有序开展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推动存量工业用地有效盘活,产业空间供给得到有效增加。力争未来3年内有机更新工业用地6000亩,新建产业空间500万平方米,力争完成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工业用地清零。对因规划需整体搬迁且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亩均效益评价优质企业,支持其在开发区内优先安排工业用地。
(2)全面排查高耗低效企业。参照浙江省制造业高耗低效企业分区域分行业指南,明确标准,按照动态排摸、分类建档、闭环管理的方法,对制造业企业开展全面排查,摸清企业用地、用能、产出等情况,实行闭环管理。
(3)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严格按照安全、环保、质量、能源等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政策,对高耗低效企业开展合规检查,制定整治提升方案,实施分类整治。对存在违法违规的企业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经整改仍未达标的,坚决依法处置;对其它高耗低效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体腾退、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方式,实施“一企一策”,对标提升,达标销号。
(4)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两高”项目评估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坚决进行处置。对拟建“两高”项目要加强节能审查,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省控制目标的新增能耗项目严格落实能耗减量或等量替代措施。每年建成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10家。
(5)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按照“多规融合、保障总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原则,优化工业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以工业用地空间形态集聚为重点,科学编制工业用地专项规划,合理布局新增工业用地。新增工业项目向产业平台内集聚,产业平台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
(6)全域整治低效用地。按照改造提升、政府收储、生态复垦、转型发展等类型,加快推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对全区闲置工业用地要依法依规加快处置,对用而未尽工业用地具备独立分宗条件的,由属地政府协商收回,或依法转让给其他制造业投资主体。优化供地模式,强化产业项目遴选论证,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实行规划预留。进一步完善“标准地”指标管控体系,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模式出让。
2、实施创新强工攻坚行动
(1)加强硬核科技攻关,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等重大、重点研发攻关计划,力争实现10项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每年实施3项、谋划3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
(2)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每年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15项。
(3)全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建设,努力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全面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5家、省级研发中心60家。
(4)做专做精制造业创新主体。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化协作配套,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及关键细分领域,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行动,聚焦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等基础领域,每年培育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40家,建库实施动态跟踪服务,培育单项冠军企业1家以上。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每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
3、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
(1)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聚焦三大科创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垂直整合一体化”招商、资本注入式招商、“走出去”反哺式招商等方式,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每年的招商项目中,制造业项目数不低于三分之一,落地率达50%以上。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等国有资本引领、撬动功能,加大对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全区规划重点产业投资。
(2)加强上市企业资本重组项目落地。加强上市企业投资项目落地。高质量推进“凤凰行动”计划,每年动态管理50家以上重点上市培育企业,动态保有5家以上报会(交易所)企业,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实施一批上市募投项目,重点投资高端制造业项目。鼓励上市企业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加大并购重组,落地一批补链强链项目。
(3)加强工业项目管理服务。利用工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严格项目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全流程跟踪服务,进一步激活“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进一步精简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的审批环节,开展部门并联审批,原则上有机更新新建项目需在经批准后3个月内开工。强化项目落地履约监管,对新供工业用地实行“建设期+投产期+剩余年限使用期”分阶段权证管理,构建土地赋权与承诺兑现挂钩机制。
4、实施质量提升攻坚行动
(1)全面提升品质标准。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建设,每年新增区级以上政府质量奖6个,力争省级质量奖有新突破。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三年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以上、国家标准5项以上,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质检中心。提升品牌竞争力,每年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6家以上。推广“浙江制造精品”30项,三年共培育“浙江出口名牌”和“杭州出口名牌”6个。
(2)全面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全覆盖,新增工业机器人1500台。
(3)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推动科创板企业知识产权加速器建设。
三、政策举措
1、强化资金保障。统筹优化余杭区工业与信息化财政专项资金,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应享尽享,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优化亩均综合评价体系,出台新一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加大亩均综合评价结果运用,以水电气价、税收、能耗、排污、金融扶持等要素为核心,严格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优质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优质企业豁免机制,当年度亩均综合评价结果为A类的企业可免于执行有序用电、大气污染防治、应急停产或执行最低限产比例。腾出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标重点用于实施“腾笼换鸟”新兴产业项目、强链补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3、规范工业用地管理。严守工业用地规模底线,存量工业用地改变用途的按1:1.2比率执行占补平衡。严格工业用地界定,强化产业项目准入审核,确保新出让工业用地100%用于制造业。出台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工业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易行为,促进土地要素回归生产资料本质。
4、实施产业引育一盘棋。强化产业投资区内统筹力度,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形成全区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工作内部竞争有序和外部竞争有力的良好局面。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技改贷投放力度,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抵质押绿色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对“腾笼换鸟”新增投资项目融资需求,优先给予中长期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产业基金、信用贷款等综合性融资组合服务。
6、强化制造业人才保障。大力实施“杭商名家培育工程”,加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如何进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