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规划到2025年建成100家智能工厂!

摘要
重要解读
《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5 年,临港新片区将聚集一大批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大幅增强,工业互联网对临港新片区产业聚集赋能效应大幅凸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依托临港新片区产业优势,加快促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绿色再制造、氢能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瞄准产业链高端和核心环节,实施补链强链固链计划,打造不少于 10 个典型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增强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效应。
聚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推动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升企业知识赋能、数字孪生的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在临港新片区建设 100 家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智能现场,重点打造 10 家技术先进、行业引领的标杆性智能工厂,带动不少于 100 家企业上云。
在增强产业引领能力方面,从产业链、区域、企业等多角度分析产业发展全景,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绿色再制造等产业为核心,深入分析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效益评价等,促进产业链固链、补链、延链、优链与畅链。结合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基于东方芯港、生命蓝湾、信息飞鱼、海洋创新园、大飞机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加快推动重点企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实现传统招商向产业招商、精准招商转变。强化临港片区内重点产业联动能力,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串联产业链节点企业,推广建设临港新片区产业协作平台,促进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高效流转,促进“新工科”人才培育培养,加快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信息共享和交流协作平台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配套服务、协同协作和资源利用水平。
在强化企业应用能力方面,建设智能工厂基础数字化技术平台,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依托通信运营商和应用系统服务商,运用 5G、智能感知、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适应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 IT 架构模式。加快形成智能工厂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及共性数字化转型平台等基础数字化技术平台,提升核心架构自主研发水平,为业务数字化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一体化服务支撑。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和系统的部署应用,发挥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根据实际需要,引导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全面升级,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如何进行智能工厂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