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创新”的未来五年,你知道吗?

来源: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22-05-12

摘要

近日,成都市科技局印发《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建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重要解读

“十三五”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社会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551.4亿元,规模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6.4%。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成都超算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5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X86CPU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启用。2020年专利授权量达65453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30.2件,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5.9%和118.8%。

 

      2020年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12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249%,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32家,规模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集聚,入驻世界500强企业突破300家,拥有新希望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4家。截至“十三五”末,培育准时达等独角兽企业5家、成都先导药物等科创板上市企业4家,新经济企业突破45.8万户,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跻身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超2.5倍,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四五”目标

 

      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高校及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建成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建成超过16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500亿元。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建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

 

(一)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探索建立基础研究研发基金,鼓励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强化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健全国有企业研发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健全国企科技创新考核制度,强化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等情况的考核,将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进行考核,将重大创新突破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推进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加快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紧缺新材料研制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行政府重点工程、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采购使用创新产品,降低新技术应用成本。

 

(二)推动企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

 

      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牵头建设创新平台,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联合行业上下游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吸收更多企业参与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创新政策。推动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飞地”,探索发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新型研发形态。

 

(三)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统计监测制度,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落地落实工作,强化政府对高新企业的精准服务水平。完善区(市)县域产业发展载体三级联动培育体系,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关键技术预测、重点项目支持等方面协同联动,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达1.2万家。

 

(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鼓励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加快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遴选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形成“专精特新”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推动科研仪器设备、数据文献、专业服务等科技资源向中小企业低成本开放,提质升级“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双创要素资源全覆盖,发挥“科技创新券”的激励作用,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标准化、链条化科技服务。升级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办科技型企业,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团队携项目、资金、技术来蓉创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专业培训机构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

 

重点工程

 

(一)创新型领军企业提能工程

 

      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行业龙头企业,引导行业头部企业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要素,引领打造共创共赢的创新生态。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推动准独角兽企业接续成长。聚焦优势领域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融入高端价值链,培育“成都创造”企业竞争优势。

 

(二)硬核科技企业培育工程

 

      建立动态调整的硬核科技企业培育库,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硬核科技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等,提供技术扶持、产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推动硬核科技企业量质齐升。

 

(三)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程

 

      鼓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创新链协同协作,促进中小企业融入产业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龙头企业以委托开发、研发外包、合作开发等方式实施产学研协同创项目,促进大中小企业业务协作。推动龙头企业打造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为支撑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数字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链、供应链资源。

 

      如何进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

本文所列数据均通过合法手段由公开渠道信息加工整理而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涉及用户或企业隐私、数据错误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数据来源:各地区政府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