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何达成“8000亿”工业增加值目标?

来源: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 2022-06-08

摘要

近日,广州发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7%。

重要解读

       “十三五”期间,广州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优秀成果。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22477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至5722.5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26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的54.3%提高到58.2%,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3930.8亿元增长至5848.7亿元,产值占广东省近70%、产量占广东省90%以上,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2532.5亿元增长至2737.1亿元,规模以上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92.7亿元,占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增加值占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2020年达509.1亿元。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2020年达4948.8亿元,增速在全国9个软件名城中位居前列。2020年,广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占广东省70%)、省重点实验室241家(占广东省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63家,建成314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广州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1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1785件,分别是2015年的2.5倍和2.8倍。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速,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是2015年的8倍,稳居广东省首位。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新旧动能转换待提速;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突出,但产业链联动效应相对薄弱;产业空间利用模式面临转型,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支撑作用有待发挥。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着重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全力建设“一树五枝”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一树”代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五枝”代表五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实施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八大提质工程”;聚力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

 

       力争到202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

 

       在行动方案上,提出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新空间等三项方案内容。

 

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

 

       聚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推动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以数字驱动和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新产业;转型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纺织服装(含箱包皮具)、美妆日化、智能家电(含灯光音响、安防设备)、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定制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新的“广州制造”品牌;融合发展五大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定制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系统集成、现代物流等,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

 

       (一)实施数字经济提质工程,推进两化两业融合

 

       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加快广州开发区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开展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二)实施产业链群提质工程,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重点产业分年度安排实施一批国家、省、市三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产业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发展;聚力打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绿色石化、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服装、美妆日化、食品饮料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

 

       (三)实施技术创新提质工程,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

 

       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组建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在前沿产业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网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四)实施主体壮大提质工程,推进企业融通发展

 

       深化“三个一批”企业培育工作,推动更多大型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培育实施“专精特新”专项培育行动,完善“两高四新”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云上平台”等专项工作,培育一批“小升规”企业;以“前孵化—孵化—加速产业化”全孵化链条为主线,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推进民营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营经济加快改革发展。

 

       (五)实施湾区协同提质工程,推进城市与区域融合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立足超大内需市场,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六)实施三品战略提质工程,推进先进制造与消费升级融合

 

       增品种,丰富产品多样性,强化产品创新支撑,打响“广州原创”“广州设计”品牌,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提品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升级标准体系,推进产业和产品标准化建设,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制定实施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广州制造”认证产品和领跑标准;创品牌,提升制造美誉度,创新发展“老字号”品牌,擦亮“广州制造”新名片,共塑“湾区制造”品牌,打造国际化品牌,引导企业积极注册境外商标。

 

       (七)实施绿色低碳提质工程,推进产业与生态融合。

 

       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改造,实施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双控”目标考核,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继续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在重点优势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培育形成绿色供应链;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工业安全生产;加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八)实施营商环境提质工程,推进政府服务与市场主体融合

 

       加速对接港澳及国际规则,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监管能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新空间

 

       (一)构建“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核引领”是指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围绕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联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区、黄埔区、天河区、白云区等全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一廊贯通”是指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联动深圳、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资源,重点打造“一区三城”创新格局;“三区五极”是指打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重点发展广州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建设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民营科技园、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花都经济开发区、从化经济开发区五个区域产业发展极;“多园支撑”是指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核心载体,加强其他产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等支撑作用。

 

       (二)打造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新模式

 

       建设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以两化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打造区域增长极,推进各区产业高质发展。

 

       (三)建设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新载体

 

       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开展“先规后建、边试边治”城市产业空间革新计划,推动工业用地高效率利用,推进园区载体高质量发展。面向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工业产业区块及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优化增量工业用地空间布局,提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空间利用模式转型,构建精细化、差别化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监管机制。

 

       在保障措施方面,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政策支持等重大事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成立“产业导入扶持基金”,争取省、市、区国企“以投促引”,解决引进项目融资难问题。

 

       如何进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

推荐项目

本文所列数据均通过合法手段由公开渠道信息加工整理而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涉及用户或企业隐私、数据错误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数据来源:各地区政府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