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华区:到2025年新建“40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来源: 成都市成华区新经济和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2-07-07

摘要

近日,成都成华区发布《新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聚集新经济企业5万家以上,引进新经济500强企业20家,引育独角兽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20家,培育新经济“双百工程”企业12家,新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0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超过260家。

重要解读

【“十三五”成就】

 

       截至2020年,成华区新经济企业累计2.7万家,2019年、2020年分别新增4329家和11905家,累计引进新经济/民营500强企业15家。梯度培育入库企业74家,准独角兽企业4家,7家企业获评市新经济“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6家,聚集电子科大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校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干城科创等各类双创载体19家,孵化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2家,省级双创载体1家,市级双创载体7家。

 

【“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聚集新经济企业5万家以上;引进新经济500强企业20家;引育独角兽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20家,培育新经济“双百工程”企业12家。培育市级应用场景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应用场景10个,建成创新应用实验室4个、城市未来场景试验室4个。力争建成4个科创空间,打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创新创业载体15家。推动新经济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金额超15亿元,新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0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超过260家。

 

【重点任务】

 

       (一)加快布局新赛道

 

       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握硬核科技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聚变领域,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数字文创、新消费等优势赛道;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共性需求,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为目标,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区块链等基础赛道;紧跟科技前沿趋势和城市未来功能定位,聚焦处于孕育期、爆发式增长初期的产业变革领域,抢先发展智慧医养、AI智能硬件、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未来赛道;以新赛道布局助力区域美好生活城市建设,提升区域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二)创新营造新场景

 

       秉持“建设场景体系—强化场景发布与孵化—推动场景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硬核科技融合应用为驱动,重点围绕智能生产、美好生活、绿色生态、智慧治理等维度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体系;构筑场景宣传推广体系,强化区域场景共建共享,打造场景技术支撑与商业模式验证平台,形成持续供给场景能力,实现从城市场景向场景城市的全方位跃升。其中,在打造智能生产示范场景方面提出,要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引领型示范性“未来工厂”。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建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众创平台。

 

       (三)深化引育新主体

 

       实施企业招大引强,紧盯新经济企业500强、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企业梯度培育,针对梯度企业提供差异化扶持方式,种子企业(含初创企业)聚焦产品推广和企业成长需求,准独角兽企业聚焦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需求,独角兽企业或生态平台型行业领军企业聚焦品牌建设及完善产业生态需求,积极推动区级入库企业申报市级梯度培育库。大力培育“小巨人”“隐形冠军”及“单项冠军”企业,推动新经济中小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围绕“双百工程”申报、梯度企业认定、应用场景建设、新经济品牌建设等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市场拓展、金融服务、技术研发、媒体宣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和政策扶持。

 

       (四)着力建设新载体

 

       强化功能区(发展区)建设,高能级打造三大产业功能区,围绕智能机器人、数字文创、新消费等优势赛道,加快完善产业园项目建设。探索虚拟化产业社区建设,强化企业基础服务能力,针对企业提供虚拟注册、营业执照申领、报税、知识产权、资金申报等“一站式”基础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科创空间建设,打造新型双创孵化载体,支持孵化器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双创载体备案或认证,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孵化器年度绩效考核制度,推动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业广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发展。

 

       (五)协同构建新生态

 

       推动技术创新转化,围绕重点赛道打造一批产业研究院和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围绕重点赛道关键技术创新开展合作,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形成先进技术标准,推动创新链相互支撑、产业链融合互动,助力打通长江经济带产业大循环。加强创新人才引培,深入实施“东骄华章”人才计划,联合引进“国千”“省千”及“蓉漂计划”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文创、智慧医养等领域,加快新经济500强企业人才和团队整体招引。

 

       提升资本支撑能力,发挥好“科创贷”“服贷投”等平台作用,扩大“天府小微科创债”“小微科创贷”和“信抵贷”创新融资产品成效。依托区产业发展母基金,采用基金直投、跟投、参股子基金等方式,加快引入全国知名的天使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投资机构,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双创风投体系;依托并购基金和产业基金为成熟期企业提供兼并重组、市场拓展、改制上市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相关配套服务。强化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推动数据流通应用。

 

       助力品牌培育推广,鼓励企业开展标准研究和科技创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或修订,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拓宽品牌宣传推广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区域品牌宣传推广,联合专业机构组织开展或承接域内外高端论坛、行业峰会、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推介会/对接会等活动。

 

【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专项支持,筛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创新类项目,争取纳入市级重大项目专项,鼓励重点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支持产业功能区申报国家级产业化基地或产业示范区,强化区域产业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新经济企业引育、应用场景示范、要素配置等支撑服务体系,优化新经济发展政策环境。

 

       如何进行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

推荐项目

本文所列数据均通过合法手段由公开渠道信息加工整理而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涉及用户或企业隐私、数据错误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数据来源:各地区政府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