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848科创发展指数”全球首发!

来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2-07-13

摘要

上海临港的科技创新质量和环境如何?近日,“848科创发展指数”面向全球首次发布,“848科创发展指数联合研究中心”暨专家委员会同时成立。这一指数由上海临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编制,旨在全面描绘上海临港的科创图景。

重要解读

        “848科创发展指数”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和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指数,覆盖上海临港园区8000余家企业,打造可量化、可比对、可评价、可推广的科技园区科创发展评价标准。

        

        “848科创发展指数联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石谦研究员说:“纵观全球科创发展评估的指数,围绕科创园区的指数相对较少,‘848科创发展指数’不仅是对标全市水平的客观评价,也是临港科创的重要表征体系。”

        

        据介绍,“848科创发展指数”由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以“六维”“三度”构筑,“六维”聚焦创新经济发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转化效能、创新辐射带动、科创服务引领和科创生态营造;“三度”是自身进步度、相对优势度和全市贡献度。

        

        国内外创新指数多以“自身对比”为核心思想,“848科创发展指数”除与自身进行比较外,首次以上海科创发展作为“0水位线”进行对标,全面体现上海临港科创发展的相对优势。

        

        经计算,2020年“848科创发展指数”自身指数从2019年的100分增长到了128.87分,相对指数为120.51分。这表明,上海临港科创发展速度领先全市科创发展平均速度20.51%;就相对指数而言,在众多细分指数上表现抢眼。

        

        在科创企业质量和数量方面,高精尖企业指数相对全市得分149.48分。科技小巨人企业数197家,增长55.1%,同期全市增速为6.7%;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83.1%,同期全市增速为32.4%;上市(挂牌)企业数增长10.2%,同期全市增速为8.2%。

        

        在科技人才方面,顶尖人才指数相对全市得分122.52分。研发人数达5.1万人,增长30.7%,同期全市增速为8.1%;“上海工匠”入选人数增长47.3%,同期全市增速为25.6%;研究生(硕士及以上)人数增速达到17%。

        

        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相对全市得分135.93分。研发投入总额226.88亿元,增长18.9%,同期全市增速4.9%;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6.1%,同期全市增速19.3%;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增长28.1%,同期全市增速2.8%。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来看,最“挣钱”的是生物医药产业,32项转化项目获得17.1亿元项目销售收入;最“稳健”的是电子信息产业,以11.26亿元的项目投入换来了28.26亿元的项目销售。

        

        上海临港的科创服务指数相对全市得分153.79分,体现了园区“内功”。创新培训人次增长15.2%,同期全市增速为12.6%;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经费增长5.8%;研发费用减免税额增长19%。

        

        过去一年,上海临港加大创新资本的对接力度,园区企业所获风险投资项目金额增长328%,据不完全统计,旗下漕河泾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的企业分别获得风险投资34.9亿元和44.5亿元。在上海临港的支持下,商汤科技、壁仞科技、宏力达科技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迎来爆发式成长,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上海临港旗下园区的核心建成区约2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0.35%、全市工业园区面积5.32%,拥有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7个,占全市1/8,集聚了元宇宙、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一批前沿产业。目前,上海临港汇集了全市1/8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的PCT国际专利申请、1/9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6的研发人员、6%的“上海工匠”、1/7的研发投入、7%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1/10的研发机构。

        

        如何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

本文所列数据均通过合法手段由公开渠道信息加工整理而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涉及用户或企业隐私、数据错误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数据来源:各地区政府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