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家!襄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居全省第二

来源: 襄阳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 2022-07-14

摘要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也是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湖北省积极引导人才、项目、成果、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集聚,不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数量达15101家,已超2021全年入库总量。

重要解读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也是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数量达15101家,已超2021全年入库总量(14124家)。湖北省各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武汉入库数量超过6000家,襄阳、宜昌入库数量首次半年突破1000家,荆州、十堰、孝感、黄冈等地入库数量较去年同期翻番。其中,襄阳市上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数达到1300家,数量超过2021年全年总和,仅次于武汉市,排名全省第二。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促进创新集群加快构建

 

      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光芯屏端网、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其中,制造业、信息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企业合计11203家,占比达74.19%。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规模逐渐壮大,全省10家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0.64%。此次入库备案的1300家襄阳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有888家来自制造业,152家来自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1家来自农业。在地域分布上,除高新区有427家,枣阳市、谷城县、襄州区、襄城区、樊城区均有上百家企业入库,营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生态。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湖北省启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春晓行动”,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力争到2025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湖北省科技厅大力实施科技金融“滴灌行动” ,每年联动银行、创投等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50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积极引导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 构建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重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同时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至100%,落实好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增值税免税、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征等政策。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单列一定预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每年支持100家以上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地方政府单列一定预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支持力度。

 

      襄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对当年经科技部备案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择优给予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系,通过汉江科联网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级,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综合运用信用融资、股权融资、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工具,推进“政投贷担保”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增信和融资服务,拓宽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汉江产业基金发起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各个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枣阳市强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对初创期、成长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引导。襄州区开展高企培育调研走访活动,针对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创新情况,分类建立高企梯次后备库,精准做好培育服务。樊城区对电子信息、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各产业链中企业进行摸排,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谋划布局在各产业链中,推进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认定。

 

      省、市、区一系列举措推动了襄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跨越式增长,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研发投入379.54亿元,同比增长48.28%;建有省部级研发机构370个,同比增长40.15%;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28个,同比增长54.05%;产出知识产权15.87万件,同比增长13.13%。

 

      如何进行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

本文所列数据均通过合法手段由公开渠道信息加工整理而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涉及用户或企业隐私、数据错误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数据来源:各地区政府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