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州】“十四五”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000家!

来源: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07-17

摘要

近日,苏州市发布《苏州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8000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00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达100家,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达2000个,省、市级示范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达200个。

重要解读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制定实施“12345”数字化转型推进策略:“1”是深化两化融合战略,聚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智造中心;“2”是聚焦汇聚全球顶尖数字创新资源,聚力营造国际一流数字创新生态,推动数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科创中心;“3”是全面推进“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不断增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率先建成全国数字政府样板城市;“4”是主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化,全力推进苏州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5”是坚持数字创新引领,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产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五大高地,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安全体系,放大数字化发展新优势,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8%,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8000亿,有效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8000以上,PCT累计申请量150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00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达100家,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0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市级示范智能车间达2000个,省、市级示范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达200个。对于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完成全覆盖,中小企业完成数达40000家。

 

二、策略布局

 

 

三、重点任务

 

       (一)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

 

       1、数字创新链布局,重点聚焦高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内容、数字金融等领域,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前沿引领技术、优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

 

       2、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巩固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领域产业基础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构筑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优势。重点聚焦高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内容、数字金融、信息安全等领域,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前沿引领技术、优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努力将苏州建设成为我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3、科创载体引进,开展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创专项行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苏州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好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在苏州设立研究中心和研发机构,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4、知识产权运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建设苏州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推动苏州成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的重点节点。

 

       5、技术标准完善,聚焦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和技术前沿,构建并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加强对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

 

       (二)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

 

       不断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三)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化示范高地

 

       1、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聚焦数据的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等环节,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率先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2、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治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

 

       3、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满足各领域数据需求。鼓励重点行业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模式,调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数据价值开发。

 

       (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

 

       1、做大做强基础优势产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对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焦开展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提升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创新。

 

       2、培育壮大数字新兴产业,重点围绕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数字电竞等产业。构建“政务云”“公众云”和“企业云”,形成面向政府、市民和企业全方位服务的“城市云”体系。推进苏州市大数据应用,促进“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深度发展,催生大数据衍生创新。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力争形成30个全国领先、特色鲜明、深度应用的场景,打造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形成应用示范企业170家。围绕数字金融、智能制造、政务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推动区块链应用场景创新。对标全球量子科技发展前沿,围绕量子计算、量子测量、量子通信等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发和集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加强国内外重点企业引进工作,加强独角兽培育企业、上市公司培育,形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促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数字金融、数字文旅、数字贸易、智慧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全面推动数字金融产业在苏州集聚和健康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融入区域数字贸易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模式供给,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

 

       (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高地

 

       1、开展工厂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工业”深度融合为核心,加速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布局和应用,促进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支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到2023年,实现苏州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2、打造智能制造支撑能力,鼓励信息化水平高的大型工业企业打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推动生产、管理、营销各环节智能化建设,有序开展传统工业集体转型升级。

 

       3、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1+N”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4、完善工业互联网内外部网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进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

 

       (六)打造引领国内的数字化治理高地

 

       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数字协同创新,不断增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助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苏州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支撑,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好数字基础,率先建成全国数字政府样板城市。

 

       (七)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安全体系

 

       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安全统筹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数字安全领域态势感知和预警处置能力,推动城市网络空间防护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数据安全保护,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深挖数字安全产业发展潜力,数字安全产业创新能力,保密科技、商用密码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

 

       (八)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创新生态

 

       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统一市场建设,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度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数字市场规则和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形成统一的数字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探索建立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标准,促进数字要素市场一体化。依托产业联盟、协会等机构,加快形成政产学研金协同高效的联动机制,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数字营商环境,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

本文所列数据均通过合法手段由公开渠道信息加工整理而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涉及用户或企业隐私、数据错误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数据来源:各地区政府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