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5点建议,助力健全国内产学研创新机制

来源:
企知道
发布时间:2022-03-04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中,我们见证了一系列惊艳的“黑科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云转播、智能烹饪及传送设备等科技成果被巧妙运用到各个环节:为解决一线工作人员的服装保暖需求而诞生的低温环境石墨烯智能发热产品及热力保障应用技术、耐超低温的5G云转播背包、经改造后的“冰立方”等等,都是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联合的智慧结晶。传统高校与科研单位有充足和先进专业的实验设备、经验和知识储备丰富的科研人才,而想要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批量化生产与推广,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要依托企业的力量,于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仍然不够成熟,我国几乎所有的基础性研究和大部分应用性研究成果掌握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手中,很多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联合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也容易产生分歧,在政策、法律、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为此,企知道行研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门立法

产学研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工程,涉及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多个主体,法律可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得权责明细。其次,当前涉及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分散在不同的文件中,导致合作各方出现分歧时难以协调,产学研专门的法律可以协调各种政策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2、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科技中介内部专业化信息采集制度,既要建立信息采集流程规范,也要制定有效信息报酬标准,形成完备的信息保密制度;第二,培养懂产业、懂法律、懂专业,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建立按市场,交叉学科等多维度的分级分类信息库;第四,打造技术+资本+信息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3、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政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基础研发资助,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并将利润分享到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工作的完整闭环,并在循环系统中,构建合理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4、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具备市场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兼顾科技人才的诚信建设;最后,完善科技成果实用性的评价机制,避免以往只注重论文专利、科技成果转化迟滞等情况。

5.多种激励形式刺激中小企业参与力度

通过创新券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使用科技公共基础设备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检测仪器;鼓励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培养研究、开发,应用方面的人才,政府可以给予专项补助。

大家都在申请

一键匹配您可申领的政策

* 公司名称

行业

* 上年度营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