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二十大报告,看成都未来发展“关键词”
摘要
重要解读
关键词一: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摘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成都航天通信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有军用无线电、导航整机生产线,同时配套建设有印制电路、电子装调、机械加工等生产线。企业坚持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两条腿走路”,已同其他单位合作建设环境试验室、电磁兼容试验室等平台,每个实验室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技术攻坚。
伴随企业科研实力提升,今年上半年以来,市场订单不断。产品除满足省内客户外,也销往全国其他省市。“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30%,研发投入占比超10%。”刘厚文算了一笔账,并表示这些数据未来还会增长,公司会生产出更多“成都造”航天通信产品,抢占全国市场份额。
非凡十年,中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也是成都制造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成都电子信息迈上万亿台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年均增速7.4%,居全国城市前列。
“制造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这句写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里的话,彰显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面向未来发展,成都坚定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都正在推行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上下游就地布局、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全面降低协作配套成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尤其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成都正在抢先布局、抢占先机。
成都京东方如今已经聚集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成都京东方党委副书记、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表示,未来京东方将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探索更多显示应用场景,开启多形态智能终端新纪元,为用户带来屏联万物的美好“视”界。
“我们要坚定不移按照建圈强链的战略部署,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圈强链,”成都市发改委高技术发展处处长张实睿十分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后,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我们要把未来产业的谋划放到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这样一个新时代全国大局下去考虑,敏锐捕捉国内外形势变化、国家政策导向,进行前瞻性的布局,从中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地选择培育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成都比较优势、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为成都实体经济发展抢占先机。”
关键词二:创新驱动发展
报告摘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复函同意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国一体化大数据建设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座,国家算力网络将成为数据要素流通、畅通经济循环的新通道,国家枢纽节点将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支撑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新支点。
“我们将发挥成都超算中心高效率调度、高效能流通、高质量赋能3大核心功能,发挥我们的最大价值。”成都超算中心运行维护部部长李佳佳表示,成都超算中心还将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计划,培养更多超算应用领域的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慧助力。
10月17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成都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成都市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31.92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52.03%,比上年增加80.52亿元,增长14.6%。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3.17%,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
如今,成都已为自己定下了“小目标”——未来五年,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三:绿色转型
报告摘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表示,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成都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健则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成都光伏产业规模增长80%,动力电池及储能增长92%,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5%。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成都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减碳,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市级层面成立了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还配套出台“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8大专项方案正加快编制。
如何进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预约专家上门为您一站式解答。